小教堂復建及設計項目(堅尼地城)
- Mark P. Tse

- Oct 18, 2015
- 2 min read
讓一所三級歷史文物建築重新活起來

位於堅尼地城,建成超過半個世紀,訂為三級歷史文物,讓我們再一次活化。
“ 我們盼望這十字架成為一個平安的標記,彰顯着耶穌基督對所有人的關懷與愛”
設計特色
「石屋仔」外聳立着一個3、4米高的木製十字架,每天日落後,顯示教會節期顏色的十字架燈光就會亮起直到翌日天明。由於「石屋仔」鄰近巴士總站,巴士司機出發及回程時都必能看到十字架;另一方面,「石屋仔」對面的西環公眾殮房,是一個認屍的地方,一個家人與親友離別的地方;因此,我們盼望這十字架成為一個平安的標記,彰顯着耶穌基督對所有人的關懷與愛。
踏進牧民中心接待處,抬頭便會看到另一個木製十字架,提醒信徒要瞻仰十字架;走向右方是兩個自修室,其中一個可通往戶外後花園,左方是陳設屬靈書籍的閱讀室,經過書室便是可容四、五十人的小聖堂。小聖堂側重新建造原已封閉的窗戶,好讓室外光線直射入內,也讓街坊看見內裏的情況。小聖堂旁邊與街外之間建造了一條微斜小走廊,此處除了是無障礙通道外,還是一個存放教堂文物的地方。
小聖堂設有可移動的聖壇及講道台,並有投影機及螢幕等設備,所以它同時是一個多功能活動室。聖桌的枱面用上一整塊原生木,並以兩塊直立的透明大玻璃構成底座,玻璃底部有小燈泡照射,它的顏色同樣能隨節期而轉變。木製的枱面是記念耶穌基督在設立聖餐時所用的木桌,讓教友緊記耶穌基督的教訓,玻璃底座造出透視的效果,使會眾更能轉注在聖桌上。小聖堂的天花鋪上櫸木條,形成中央一個十字架形狀的空間,透出顯示節期顏色的燈光。聖壇正面的牆保留着石屋原有的建造材料 ──花崗岩,見證着石屋的始建及重置都是藉着上主的恩典。
最後便是每位使用者都會接觸到的地方──地磚。它的特別不是在於設計或外觀,而是聖路加堂的會眾參與和親手建造,因為每一塊白色地磚的底下都是教友所寫的禱文,我們都會緊記,這「石屋仔」是聖路加堂每一位教友都有份參與興建的,是上帝賜給我們一所蒙福的地方,願上帝悅納和使用這「石屋仔」









Comments